在百年校史中汲取力量 在文化传承中谱写华章
一、主讲人简介
吴琛,教授,出生于1978年7月,199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福建理工大学副校长,于2022年5月担任抗震分析与安全评估课题组党支部支部书记。当选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获得“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福建省金牌工人”“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紫金科技创新奖”等荣誉。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各1门。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获福建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第九届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第八届和第十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均排名第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二、文本讲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58次提到文化,6次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次强调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个主要来源。这三种文化在拥有百年历史的福建理工大学交汇融合、传承发扬,构成了福工人的文化追求、爱国担当、坚强意志和创新品格。
我们的校园文创形象“荔小宝”大家都熟悉吧?它的原形是福建名果荔枝。荔枝谐音“立志”,在我校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先生身上就有着一段“吃荔立志”的故事。林纾小时候特别爱吃荔枝,外祖母当了家里的衣衫买来荔枝给孙儿尝鲜,并教导他“孺子不患无美食,而患无大志”。福工校园内有一大片荔枝林,每年6月,毕业生们品尝着学校为他们采摘的红荔枝,开启了立志成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的新征程。
林纾的一生不仅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等180多部作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成功传播外国文学的第一人,而且他在文学创作中警示国人、探寻拯救民族的道路。他用犀利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等40多部著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他曾写就《徐景颜传》等文章,讴歌甲午海战中,海军将士舍家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他为了维护古文的地位,在新文化运动中招致批评与攻击时,仍坚持古文写作与教学,力图找到古文与白话文共存的文化环境。林纾先生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早已成为福工学子修身正德的榜样。
学校的苍霞湖畔有一条立峰路,这里伫立着全国500名著名烈士之一马立峰同志的雕像。1928-1929年马立峰在我校学习并任教,在校期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1930年至1935年间,他与邓子恢、叶飞等同志共同领导闽东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当选为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2月,他在转移红军伤员时,被叛徒杀害,年仅26岁。
为弘扬马立峰烈士的革命精神,学校拍摄了短片《长鞭一策岂回头》,在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中展播。学校创作的音诗剧《信仰的力量》,通过马立峰烈士与后人超越时空的对话,激励全体教师在坚守信仰、不忘教育初心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也激励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校师生先后迁往长汀和南平,他们不为日军轰炸所惧,不为战乱饥荒所屈,坚持白天野外上课,夜间回校自修,堪为后世所纪念。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佩剑戴笠,每日操练,以为抗日后援。时任校长陈昭时主持制定了校歌《笠剑风泱泱》,号召学生以家国天下为念,敢有担当。抗战时期,8年艰苦异地办学所形成的坚强意志,如今已成为学校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笠剑风泱泱》的校歌也一直传唱至今。
2021年5月,全国劳动模范、原国家水利电力部副部长郑代雨校友的塑像在学校落成揭幕。郑代雨,新中国超高压带电作业第一人,曾先后6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1950年夏天,刚从学校毕业的郑代雨积极响应国家支援东北建设的号召,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辽宁鞍山,当年就参与了我国第一条22万伏水鞍线的运行维护。1968年,他亲身试验成功“超高压下人体沿瓷自由电位”的作业方法。1984年又亲身试验成功了正负50万伏直流电和特高压115万伏交流电人体带电操作,为百万伏带电作业提出了可行性根据。
郑代雨校友身上凝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最纯真的爱国情怀,最朴实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是学校百年办学历程中的宝贵资源,激励着师生们继承“技术报国”的理想信念,传承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品格。
福建理工大学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传统,校歌、校训、内涵丰富的建筑名称、承载历史的校园路名、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福建省高校第一门以校史为基础的人文素质公选课《走进林纾》,这些可知、可感的精神文化符号,传递着学校独特的文化,也深深渗透于学术传统和校风校貌之中。
近年来,我所在的“抗震分析与安全评估”课题组党支部汲取百年校史的文化力量,奋力前行。支部连续多年开展“震守一方”暑期社会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注历史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与性能高效提升,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前往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举行缅怀先烈等主题党日活动,师生们把对先烈们的哀思转化为科研学习的强大驱动力,团队获批“福建省巾帼文明岗”,支部党员获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支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将数字技术赋能土木工程高难度施工,创新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福建省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百年文脉相承,从林纾先生的文化追求到马立峰烈士的爱国担当,从笠剑校风的坚强意志到以郑代雨校友为代表的创新品格,这四种校园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站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理工大学”的新起点上,福建理工大学将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不断挖掘和丰富“百年福工”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和时代内涵。希望党员同志们从百年校史中汲取文化滋养,以坚定的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建功新时代、谱写新华章。
三、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