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红色校史文化“1234”工作矩阵 全力打造立德树人“红色引擎” ——福建工程学院宣传部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7-31 访问次数: 180

一、项目简介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思想创新的重要历史责任,而高校党委宣传部则具体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校史是高校立德树人最生动的教材。宣传部党支部7名党员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自觉肩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深挖百年校史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围绕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构建红色校史文化“123”工作矩阵,打造沉浸式的党史学习教育大课堂,开辟新时代高校深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载体、新路径。

二、“立项活动”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6月参观“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时指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要善于开发和运用好高校红色校史文化资源,使时代新人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宣传部党支部对标基层党支部建设“七个有力”,将支部党建与部门业务深度融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通过构建“贯穿一条主线,弘扬两种精神,深化三动机制”的“123”工作矩阵,进一步强化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双提升,推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系统整合和融入日常,从工作重点、工作特色两个方面解决支部建设载体不实、形式单一,特色化、品牌化不足等难点堵点问题。

三、“立项活动”做法

党支部党员聚焦部门业务,以业务成果检验党建成效,推动支部党建有载体、有内容、有实效,初步形成“贯穿一条主线,弘扬两种精神,深化三动机制”的“123”工作矩阵(如图1),即围绕“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从百年办学史中发掘宣传思想工作与红色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传承和弘扬以杰出校友闽东革命先驱、学校首位党支部书记马立峰烈士舍身取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和以杰出校友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高压带电作业开创者之一的郑代雨先生技术报国为代表的劳模精神,深化以主题教育带动、精品项目推动、宣传平台助动的常态化三动机制,在学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具体实践中检验红色校史文化建设成效,使支部党员在干事创业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 红色校史文化“123”工作矩阵示意图

)弘扬传承两种精神,使红色校史文化具象化

支部党员先后深入马立峰烈士家乡、郑代雨先生家中以及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州市档案馆等多地取材取景,搜寻两位校史人物的红色事迹、历史资料和实物典藏,在校史馆中开辟马立峰、郑代雨专栏。从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勾画出两位校友的红色气质和精神形象,推动马立峰塑像、郑代雨塑像在旗山校区校园落成。

图2 马立峰塑像、郑代雨塑像分别于2020年7月、2021年5月落成

图3 宣传部党支部书记前往郑代雨家中收集历史资料

图4 宣传部党支部成员前往马立峰故乡看望其后人并了解他的革命事迹

(二)建立红色校史资源库,使红色校史文化有形化

支部党员以校网络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红色校史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融合研究,将其转化为可看、可触、可说、可演、可学的有形载体和时代符号,将静态的校史史料整合并转化为动态育人资源,实现红色校史文化形象化、立体化、网络化。

一是抓好“三个一”。“三个一”即搭建一个讲坛、创作一台好剧、绘制一本画册。以郑代雨先生名字命名“代雨讲坛”,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传承郑代雨先生技术报国的爱国情怀;以马立峰烈士革命事迹为原型,创作主题音诗剧《信仰的力量》,用情景的形式再现了马立峰烈士与其后人的超越时空对话,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彰大会暨“永远跟党走”文艺演出上公演,点击量超7万人次;以马立峰烈士“加入共产党”“组织罢工”“留校任教”“壮烈牺牲”等革命故事为主线,精心绘制原创手绘画册,并将其捐献给福安立峰村马立峰烈士纪念室,成为了解马立峰革命事迹的有形载体。

图5 以马立峰烈士革命事迹为原型的主题音诗剧《信仰的力量》

图6 以马立峰烈士革命事迹为题材绘制原创手绘画册

二是拍好“两部片”。以马立峰烈士的革命事迹和郑代雨先生技术报国的红色故事为内容,拍摄并制作《长鞭一策岂回头——闽东革命先驱马立峰》《敢为天下先——郑代雨 中国高压带电作业的开创者之一》两部专题宣传片,用详实史料、真实影像展现马立峰烈士、郑代雨先生的光辉事迹。

图7 两部展现马立峰烈士、郑代雨先生光辉一生的专题宣传片

(三)拓宽校史育人场域,使红色校史文化立体化

党支部通过多种形式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将两种红色精神贯穿于从校史馆、人物塑像、校园道路命名等物质层面,再到专题宣传片、原创手绘画册、红色舞台剧等精神层面建设全过程,推动广大师生用好红色校史资源。

一是强化主题教育带动。烈士纪念日、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校史馆成为新生入学教育、教师岗前培训的“第一站”,两座校史人物雕塑成为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现场教学和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及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两部专题宣传片成为党校、团校、思政课程、各类选修课程及“青马班”培训的生动教材。

图8 师生在两位校史人物塑像前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图9 宣传部党支部成员在两位校史人物塑像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二是强化精品项目推动。以建设校网络文化名师工作室为抓手,以校级课题研究立项、校党支部工作立项为载体,以立峰烈士红色事迹主题展、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为依托,推动红色校史文化从内涵阐释、建设目标、运行机制、实践载体到实施路径的多元统一,通过项目制运行丰富校史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与实践模式,形成更为立体、更加成熟的红色校史文化理论框架和实践体

图10 通过项目精品化运行推动红色校史文化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建设

三是强化宣教平台助动。加强校外主流媒体、校内“两微一端”等宣教平台的一体化融合,强化校外媒体“宣”与校内媒体“教”的差异化布局。在福建日报、新福建、中国网、学习强国、东南网及福建电视台、福建教育电视台等校外媒体专题报道学校红色校史文化相关内容30多次。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校报等校内媒体开辟宣传专题专栏专版,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与宣教平台有效衔接,扩大红色校史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图11 校外媒体专题报道学校红色校史文化相关内容30多次

四、“立项活动”成效

通过构建红色校史文化的“123”作矩阵,使宣教载体形成体系、内外联动形成常态、线上线下形成互动、校史育人形成模式,在思政育人的具体实践中检验红色校史文化建设成效。

一是宣教载体形成体系,打造浸润式的红色校史文化育人平台。强化思政育人实践平台、教育平台、宣传平台等载体,初步形成红色校史文化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体系,使师生沉浸在红色校史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福建党史事件、红色资源、革命先辈以及中国革命史的了解,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如建筑学院毕业生手绘作品、机械学院3D打印科创作品及设海学院设计作品均融入红色校史文化元素;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程作业中融入红色校史主题,讲述两位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

二是内外联动形成常态,拓宽校内外人员和资源的深度联动。马立峰塑像、郑代雨塑像分别于2020年7月、2021年5月在旗山校区落成,两位杰出校友后人、亲友多次到校开展交流活动。学校坚持每年组织师生社会实践团队赴立峰村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并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形成人员和资源的双向互动,推动学校与校外红色场馆资源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

三是线上线下形成互动,红色校史文化全景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两个精神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年来,5000多人次师生在马立峰塑像、郑代雨塑像前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2万多人次收看两部专题宣传片。通过开通校史馆、马立峰塑像、郑代雨塑像扫码解说,开辟线上专题网专栏专刊,使师生随时随地可以了解校史人物的红色事迹。

四是校史育人形成模式,构建红色校史文化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通过项目精品化运行,丰富校史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模式,初步形成更为立体、更成体系的红色校史文化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所形成的红色校史文化“123”工作矩阵的思政育人模式刊登在《福建工程学院报》,受到新福建、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推介,并入选第28次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图12 红色校史文化思政育人模式受到媒体关注并入选全省经验交流案例汇编